1.写一份关于农村婚丧嫁娶消费及反思的实践报告
在农村,婚丧嫁娶作为传统礼仪习俗而备受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婚丧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风气使然,红白喜事花费攀比现象严重。在300户人家中,有273户认为婚丧支出偏高,197户需要借债办红白喜事,而借债款额在5000元以上的达138户,许多农民不堪承受。
通过对广水市杨寨镇方店、同心、余店等6个村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农村存在着的畸形奢侈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婚嫁大操大办,消费盲目攀比。现在农村青年结婚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的现象日益严重。一次结婚费用,一般要花万元以上,甚至不惜借钱结婚,主要是送彩礼、购物品和摆酒席。杨寨村小杨湾一个收入并不宽裕的青年农民结婚,花费两万元,其中一万元给女方彩礼、置办嫁妆、请酒席;男方买家具、家电,请酒席花了一万元。酒席16桌,大约每桌300元,用了几十条烟,百把斤酒。他感叹道,农村时下就是这样子,结婚都要花这个钱。他年迈的父母只能摇头苦笑,他们靠种田过日子,全家辛辛苦苦攒了好多年,这一下就用光了,而且家中还有个小弟弟正在上学,将来也要结婚成家。周围几个拉家常的乡亲也是你一言我一语,毫不隐讳地说:从说亲、走亲到出嫁结婚,一般都要花两万多元,比如新娘10套衣服,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还有冰箱、彩电、摩托、沙发、组合柜,还都要请小轿车接亲。当然,这些都不包括为结婚而盖房的钱。如此算来的话,男方总需要各种花费2万元左右,有的人都要借债办婚事。这种结婚,造成了一部分农村青年婚后经济困难,削弱了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而且高价媳妇常常使家庭不和,夫妻反目,形成社会稳定隐患。
二、奢办丧事盛行。为尽孝心“死要面子”。在调查途中,有一处马路上撒的满地黄纸钱,一二百米长,纷纷扬扬,甚是壮观。一打听,说是刚刚走过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据村民李某谈到,农村办个白喜事起码花上三四千元,场面做的大的会花上近万元,包括安葬费、酒席费和一些迷信活动费等。现在不少农村推行了火葬政策。但是多数农民仍安排“土葬”,即便少数农民将死者火化后,还是把骨灰装入棺材埋葬,出丧时举行隆重的“穿棺”仪式,子女儿孙披麻带孝,烧香磕头。有些农户还向棺材内投金银纸币,在送葬路上扔钱,名曰“铺金盖银搭银桥”。一般丧礼会请道士唱班,唱个1—3天,六七个人,一天出场费300元左右,还得烟酒饭菜好好招待。在埋葬以后,还要给死者立碑,举办“五七”、“白日”、“满孝”等祭奠活动,并买一些专门为死者扎糊的纸马、纸人、纸电视机、纸轿车等祭品在坟前祭烧。其实有的老人生前都不被赡养,孤苦伶仃,死后儿女给自己讨个好名声,不惜重金替自己装脸面。奢办丧事不仅自己耗费了大量钱财,而且毒害了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
对于这些农村畸形消费,社会上认识并不一致。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有些人则认为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甚至将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县乡政府对其危害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这种畸形消费存在诸多危害,不仅使手头并不宽裕的农民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且使不少陈规陋习泛起,对社会风气、精神文明造成负面影响。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把移风易俗当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民合理消费。不要把婚事办得排场体面误解为富裕文明的象征,不要把出丧轰轰烈烈误解为孝顺有道,就是“传统美德”。乡村干部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正确引导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倡导文明婚礼,不大办宴席,大收彩礼,把钱投入农业生产;要提倡“厚养薄葬”,尽自己能力扶养,让老人有生之年享儿女福。
2.小弟急需一份《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参考: 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调查报告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4和2005两年中央都是以一号文件指导农村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一、农民收入现状 2004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元,比上年增长153元,但仍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384元、515元和300元。
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4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37%,第二产业收入占1%,第三产业收入占5%),工资性收入占3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19%,分别比上年收入构成下降6个百分点、增加13个百分点、下降7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1、农民收入水平呈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很低,差距很大;2、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比重有所下降;3、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以在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中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主,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4、第二产业收入比重畸低;5、转移性收入仍占一定比例。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的来说步子迈得不大,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
农民思想较过去解放,但仍存在消极面。部分农民对生活充满希望,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遇到机遇能抢先抓住;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小绩即满、乐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有吃有穿有住,生活过得去,就懒得吃苦出力,不愿冒风险;少部分农民觉得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差,文化低,头脑反应慢,所以“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很难实现收入增长,只要勉强能过就行。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续两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
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果贱伤农”;二是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三是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
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仅仅能影响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感到困惑、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
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6、劳务输出工作需强化。
自然灾害使我县耕地面积锐减到5.1万亩,人均不足1亩,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劳务输出是目前投资最少,风险最小的农民增收方式,我县近年虽大力抓此项工作,但与劳务输出较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占纯收入2/3以上的地方相比,仍显得不足。一是劳务输出数量少,没有形成气候;二是劳务质量差,没有打出品牌;三是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四是吸引人才回流受忽视,多是自愿行为。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很高,其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指针。我县当前要以一号文件为契机,切实加强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下大力气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1、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农民要增收,中央一号文件给了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但农民能否增收,关键在于执行政策的人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情况。
作为政府应以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办公知识网 » 关于农村彩礼调查报告范文(写一份关于农村婚丧嫁娶消费及反思的实践报告)